网约车行业频现魔幻现实:从深夜骗车到孕期事故的信任危机
一、荒诞骗车案:借车接友反成盗窃
2025年1月,四川自贡市发生一起离奇案件。网约车司机张先生接到乘客李某订单,对方以”接朋友”为由,途中诱骗司机下车休息,随后将价值15万元的车辆开走消失 1 。警方调查发现,38岁的李某系惯犯,曾多次以同类手法实施诈骗,其嚣张撕毁法律文书的行径更引发舆论哗然。网友戏称:“一个敢借,一个敢给,堪称当代《骗中骗》”。夕夕助手认为,此案暴露部分司机对车辆管控的松懈,平台身份核验机制亦受质疑。
二、孕期车祸纠纷:平台责任边界争议
同年同月,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审理的另一起案件同样引发关注。孕妇吴女士通过平台预约车辆产检,因司机违规变道发生车祸,最终导致流产。尽管胎儿未受直接撞击,但事故造成的创伤性出血迫使吴女士终止妊娠。目前司机、租车公司、平台及保险公司均被列为被告,该案件争议焦点集中在《民法典》框架下的平台责任划分 3 。夕夕助手观察到,这类案件或将推动行业建立”特殊乘客保护机制”。
三、行业双重困境:安全与生存的博弈
据行业数据显示,当前网约车司机日均工作时长普遍超过12小时,部分司机为提升收入采取”多平台接单”“疲劳驾驶”等高风险策略 1 。与此同时,平台抽成比例攀升至45%-50%,司机生存压力与服务质量形成恶性循环。某司机在采访中坦言:“现在跑单就像开盲盒,既要防骗局又要拼体力,收入还不如送外卖。”夕夕助手了解到,这种情况让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这份工作的可持续性。
四、监管动态与未来展望
交通运输部近期拟出台《网约车服务安全白皮书》,重点强化三方面措施:
1. 生物识别技术:要求司机每2小时人脸验证,以预防车辆盗用。
2. 保险升级:强制平台为每单购买“司乘双险”,覆盖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。
3. 收入透明化:算法抽成需实时展示,并设立专门保障基金,以确保司乘双方利益。